不管企业的经营是什么样的模式,数字化转型最重要的核心还是要落到人才、管理上面。
没有人才没办法转型。但是只有人才是不够的,特别是在整个大环境变化的时候。我相信人才是要培养出来的。
只有中国人可以为中国的人才培养付出心力,这些人才会为我们中国的发展作出贡献。企业也是一样的,从外面找人,只是解决人才发展的问题,但是最终要企业自己培养人才。
培养人才的方式很多种,我能体会人才培养的道理上这样一句话:“公司只要创造适当的环境,我们相信员工就会全力以赴。”
我认为今天要培养数字化转型的人才,公司自身也要从一个最基础的管理开始,利用数据以及各种的科技工具来做管理。只有创造这样的环境,才会引导全公司的人才往这个地方努力。孟母三迁是有道理的,环境真的会影响人。
企业第一个最大的门槛是跨过5亿经营;第二个门槛就是10亿、50亿、100亿。在每一个阶段有很多各种不同的调整与变动。
这个鸿沟要跨过,其实是有三个要素:
企业非常重要的价值就是,客户从这里得到什么?如果模式不对,就会被这个市场所抛弃。我们看今天的零售行业,他们非常焦虑,如果不能够把互联网科技引入到传统的零售行业,不能创造新的价值,这个行业确实有可能部分会被淘汰。
02、竞争战略:核心竞争力
我们常常说战略里面怎么样把核心、服务、关系做得更好,不管是选择哪种方式都要做到极致,如何聚焦公司的资源来打造核心能力。
商业模式跟竞争战略都是想法,落地变成企业真正的力量要靠的还是组织能力。
我们谈管理主要的目的就是让集体发挥这种力量,有的企业有最好的最优秀的人才,但可能做不了事。
马云跟国外谈起阿里巴巴的发展,他认为非常重要的核心是人才,所以他找比他聪明的人到阿里巴巴。但是他讲的第二句话更重要:让笨的人在一起工作很容易,让聪明的人在一起工作很难。
所以一个组织要发挥集体的力量,是管理所面临的很大挑战。我们让所有合适的人才在一起为一个企业做出贡献,这也是我们管理的花蒂,这个方式是有很多种的。
比尔盖茨对世界的50条观点中,他提到,因为组织能力失败的企业很多。所以我们谈到现在的互联网模式,谈的基本还是团队的问题。
我今天来谈为什么我觉得转型的核心是人才,人才背后的核心还是管理。
“中国制造2025”有几个观点就是对质量、效率、节能和环保的要求,我们不再是粗放式的成长模式,而是精细管理节约型的模式。对于企业来说,他们的管理没有办法朝这个方面前进,所以用便宜的人工、土地资源,用一些关系做生意。面对整个中国大环境的努力,企业要提升这个目标。
所以不管是质量、效率、节能、环保,挑战的还是一个组织的能力。就是再聪明的人,你要能够把它整合在一起。而这都是管理的问题。
今天大家不可能都是挖人才而不培养人才,这不可能成为一个永续经营的方式。我们要创造一个环境,为自己的组织来发展。
在这里面我谈的利用科技复制管理,其实就是组织红利。机会、资源、人口、政策红利都是过去的红利。一些企业就是利用这些红利成为这么大规模的企业,但我怀疑在未来如果他们继续这样,而不谈组织红利,那么经营可能就不行了。也许在下个十年,中国的排名又是一个很大的变化。
目标管理是彼得德鲁克发明出来的:计算、组织、引导、控制,这种管理的方式面临今天的环境有什么挑战?
首先这种管理的方式是自上而下,中心化,由管理者驱动的。这种管理的方式有框架,有流程和制度。也就是计划、组织、领导、控制。
我今天谈的是另外的方式——智能管理新模式:个人化与数据驱动。这完全是另外一个极端,是个人化,围绕着每一个员工去打造我们的管理;不再是由管理者主观的思想跟直觉做决策,而是大部分依赖数据做决策。
在过去数据的获得是非常困难的,而今天数据的获得比过去容易多了,特别是我们所谓的行为数据。今日头条会通过各种方式,为每一个人打上一万多条标签。他们可能会从位置的相关性或者其他的方向,做出数据的采集。那么我们在管理上面为什么还不是一个数据驱动的管理?为什么不能做到个人?
智能管理新模式首先会提高决策敏捷性和速度。员工做决策不用经过层层的审批,中心化的问题就是会延缓决策的进度。
并且在过去无法获得数据的时候,大部分决策是靠直觉。一个销售到年底的时候才知道业绩,那么等到知道他业绩的时候,你又能怎么样呢?年底到了指标是一百万,他做了80万,你最后一遍问他的时候,他说没问题,但是过了时间他确实没做到,这个过程你无法干预。但今天有数据我们就可以提前干预。
我倡导的是赋予员工能力与决策权是保持团队斗志的最佳模式。人在一个环境长大了,就理解数据的重要性,以及什么是数据化人才。
添加专属销售顾问
扫码获取一对一服务